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到底有几个使馆区呀?

周经纬 北京日报
2024-10-02

一个使馆区,半部外交史。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使馆区的规划建设乃是反映首都特色的关键内容。当下,北京拥有三个已经建成的使馆区,分别是位于建国门外的第一使馆区、位于三里屯的第二使馆区以及位于亮马桥的第三使馆区,还有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之中、地处东坝的第四使馆区。

第一使馆区是新中国最早的使馆区,坐落于长安街延长线的北侧。以此为重要坐标,新中国外交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破旧立新

说起中国的使馆区,不得不提北京东交民巷,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耻辱,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

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英、法、美、德、意、奥、比、荷、日等国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这里此后不受清政府的管辖制约,成为列强享有特权的“国中之国”。

1928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后,东交民巷仍驻有各国公使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1950年1月6日,北京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收回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领地,其建筑全部征用。历经多半个世纪,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的历史终结了。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确立了“一边倒”“另起炉灶”以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条外交方针,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支持。从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11月,全世界有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掀起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各国外交人员相继抵京,对使馆馆舍提出了极大需求。然而当时北京的办公用房相对紧张,适宜作为使馆馆舍的房屋更是稀少。各国虽选定了自己的馆舍,但并非十分满意,有的办公室与宿舍分散于多处,有的交通不够便利。有的仍继续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例如原民主德国、缅甸、匈牙利驻华使馆分别沿用了原德国、比利时、匈牙利驻华使馆的馆舍。

鉴于此,外交部经过审慎研究,于1950年12月15日首次提出“倘在不妨害我首都都市建设计划之前提下,拟制订由多驻华使馆自资新建馆舍之计划,则一方面各国使馆可以集中,便于工作,便于我方管理,同时对我都市建设亦有裨益”,并针对驻华使馆的建馆原则及建馆地点提出了一些建议。由此,拉开了新中国使馆区建设的序幕。

周恩来总理对使馆区建设亦有指示:使馆馆舍的建筑不要东一个西一个,星罗棋布,要从城内迁出来,否则有损民族感情。

1956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之下,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研究编制了首都使馆区建设规划草案。对于使馆区的布局,当时确定的原则为:

使馆区采取既集中又分散的方式,在城近郊区,分散集团式布置;靠近绿地,环境优美,附近没有高楼遮挡,每个用地面积按1.5公顷考虑;交通方便,与天安门、外交部、机场、车站联系便利;不宜靠近国家重要机关、军事单位、科研机构。

时代印记

1955年,北京市市政部门开始在建国门外筹建使馆区。1957年,第一批使馆馆舍建成,日后成为印度、哥伦比亚、斯里兰卡、越南、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驻华使馆,包括后来用作美国大使馆的建筑也顺利竣工(美国、印度使馆分别于2008年、2012年搬迁至第三使馆区)。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为8.3万平方米。

1958年,该区域又陆续建起第二批馆舍,后来成为古巴、蒙古、爱尔兰、保加利亚、英国等国驻华使馆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商务处,总建筑面积为1.9万平方米。由此,便形成了现今所说的第一使馆区。

2024年6月,位于第一使馆区的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与建华路交叉口。(摄/北京日报记者 周经纬)

东边起始于东长安街的齐家园路口,西边抵达东二环,最远距离约为1.22公里;北边以日坛北路为界,南边延伸至建国门外大街,最远距离约1.26公里,总占地面积约60公顷——这是第一使馆区的四至范围。鉴于外国驻华使馆建设用地需求的持续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把光华路西段北侧日坛地区的6公顷土地也纳入了第一使馆区。

之所以由我国政府统一建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建材及施工市场并未开放。若要建造房屋,必须先向国家申报建筑材料的使用规划,比如使用何种建筑材料、用量多少,获得批准后方能购买,施工单位也是依据国家计划来完成工作量。在这样的条件下,外国使团几乎无法在北京寻找到承包商,按照他们设计的建筑材料来为其建设馆舍。故而,第一使馆区主要是统建使馆,尚无自建使馆。

将使馆设置在第一使馆区的国家,中方为其提供的馆舍占地面积颇为可观,内部通常建有大使官邸以及外交官宿舍,部分还配备了幼儿园、学校、儿童游乐场、体育活动区、花房等附属设施。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接受国遇必要时,并应协助使馆为其人员获得适当之房舍。”基于此条款,中国政府在第一使馆区周边修建了两处外交公寓,分别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位于建国门外大街北侧的齐家园外交公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位于建国门立交桥东北侧的建国门外外交公寓。

2016年1月,朝阳区建外街道外交公寓。(图源:北京日报)

1959年12月,齐家园外交公寓的第一栋楼建成,第一批各国驻华工作人员纷纷入住。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程懋堃回忆,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电梯,设计师们从上海将洋房里的老式英国电梯,拆下来运到了北京。

1980年9月,建国门外两座外交公寓在建设中。(摄/北京日报记者 叶用才)

这两处外交公寓主要用作外交官寓所,房屋宽敞,适宜居住。印度、巴基斯坦、古巴、斯里兰卡等国家驻华外交官为公寓内的主要住户。部分外国新闻媒体的驻华机构也租用外交公寓作为办公场地。

外交风云

曾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的徐贻聪,于1963年至1971年在位于第一使馆区的古巴驻华大使馆工作,担任中文翻译。他回忆,当时第一使馆区的馆舍已经基本修建完毕,都是独立的院落,此后数十年间格局变化不大。

“使馆设在第一使馆区里的国家,与我国关系都很友好,例如古巴、波兰、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960年9月28日,中古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徐贻聪说,古巴是整个西半球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意义重大。

“在馆舍安排上,我国跟古巴采取了互惠的方式。古巴为我们在哈瓦那提供了使馆馆舍,我们也在北京为他们提供了使馆馆舍,地点就在建国门外的秀水南街1号。”徐贻聪说,当时古巴驻华大使馆一共有三栋楼——一栋办公楼、一栋大使官邸、一栋住宅楼。后来因为使馆规模扩大、工作人员增加,把住宅楼也改成了办公楼,于是很多外交官就搬到齐家园外交公寓居住了。

齐家园外交公寓里有很多公共设施,包括食堂、球场等。徐贻聪回忆:“我每天中午都从使馆步行过去吃饭,有时候也在那里打打球。”使馆经常举办招待晚宴等活动,徐贻聪记得,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使馆。

第一使馆区还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前一段有趣的往事。

1971年4月,著名的“乒乓外交”结束后,美国在秀水北街3号设立了驻京联络处。1974年至1975年期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担任驻华联络处主任。由于他经常和妻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胡同,因此被称为“骑自行车的大使”。

在北京期间,老布什受到了中国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以至于到后来,老布什感慨:“我就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以来的34年,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在变”,这也体现了他对中美关系的深刻理解。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驻华联络处升级为美利坚合众国驻华大使馆。2008年,美国在亮马桥地区建设的驻华使馆新馆建成启用,由此从第一使馆区搬到了第三使馆区。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与18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大部分在华设有使馆。这些使馆的服务性工作,主要由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负责。该局隶属于外交部,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前身是外交人员服务社,组建于1953年6月。

使馆区在为驻华外交人员的工作、生活缔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第一使馆区周边,逐步兴起了北京最早的国际化商业、休闲区域。其中,友谊商店、国际大厦、赛特购物中心等,皆是北京过去数十年来的著名地标。

当前,北京正稳步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持续发挥好使馆区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环境国际化水平,乃是一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篇章。

明日预告
唤醒老商街|王府井,真有“井”

“你不知道的长安街”系列


  1. 长安街,到底有多长?

  2. 长安街,是一条街吗?

  3. 你猜,长安街有多少种颜色?带上色卡,彩绘长安街

  4. 长安街,是什么颜色的?

  5. 长安街,就是一曲交响乐!

  6. 长安街,有多宽?

  7. “长安街的气氛,是自己长出来的”

  8.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来到这条长街

  9. 中国的公路,从这里出发!

  10. “华兴”的一封信,天安门城楼开放了!

  11. 翻天覆地!这是一座人民的广场

  12. 2分零7秒,和46秒

  13. 人民英雄,放在祖国的心脏!

  14. 长安街上,有多少华灯?

  15. 天安门城楼上,曾悬挂过和平鸽

  16. 人民大会堂,藏着全国人民的心意

  17. 原来,故宫“开门”已经99年了!

  18. 110岁了!这是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庶民的胜利》自这里传响

  19. 听!这是北京的城市“音乐盒”

  20. 在国家大剧院,永远有精彩“破壳而出”

  21. 老长安,正年轻

  22. 一条长安街,一部中国电影史

  23. 长安街上,有座365天不闭馆的图书馆!

  24. 谁家还没有一本从这儿买的书呀!

  25. 北京最早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场所,依然用钟声陪伴着我们

  26. 新中国第一次国宴,在这里举办!

  27. 在长安街上,有多少家银行?


未完待续……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周经纬【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